從柔宇科技觀察獨角獸成長困境
林少喜
5月30日,柔宇科技董事長兼CEO劉自鴻通過微博發布了《關於柔宇歷史若干不實言論的澄清》的文章,
回應了技術、產品良率和上市等熱點問題,這是他4年來微博的更新。
劉自鴻微博的更新正值柔宇生存緊要關頭。按深圳中院公布,柔宇破產清算案進入推薦管理人階段。
柔宇曾作為深圳的頭號獨角獸,一度紅遍創投圈,很多知名投資人想見劉自鴻而不得,徐小平更因錯失投資柔宇而扼腕歎息。
我因見深創投領投了柔宇,於是想辦法跟投,所投股份還是從創始人名下割愛相讓。我之後見了劉自鴻,他是典型理工男,技術思維突出,對市場意識沒那麼強。
柔宇的技術,在當時來說具創新和領先地位。不過作為一項技術,無論它多麼具有劃時代,還是要能夠量產迅速佔領市場,然後能夠上市,以解決持續的融資問題,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資金支持。
一路開掛自帶光環的劉自鴻,對技術的迷戀更甚於對產品市場化的追求。柔宇本來一早就可在納斯達克上市,但因估值問題達不到劉自鴻心理預期而不斷推遲。到了2020年12月,柔宇轉道科創板,但遭遇市場質疑其產品良率而主動撤回申請,再次失去上市融資的機會。投資遲遲沒有辦法變現,市場競品相繼出現,投資者變得焦慮。雖然有機構為柔宇幫張羅融資續命,但奈何時過境遷,很多風投公司不敢再繼續投。投資者變現不得,只能給劉自鴻更多的寬限期;之後劉自鴻想再轉道美國市場,但時間不等他了,公司資金鏈斷裂被員工集體申請破產而失去機會。柔宇無疑是起了個大早,趕了個晚集。
柔宇是中國獨角獸的標本,也是近年獨角獸成長困境的一個縮影。
根據統計,從2019年開始,中國的獨角獸就逐年下降,到2023年中國獨角獸新增僅15家,同期美國增加高達179家,未來中美之間數字經濟實力差距存在繼續擴大的趨勢。
在早些年,尤其是2012到2018年期間,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呈現井噴之勢,其時是中美之間獨角獸數量差距最小的時候。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京東、滴滴、小紅書、位元組跳動等都是在這一階段做大。
為什麼會出現中國獨角獸企業新增數下降現象?
首先是大環境的因素,經濟整體下行,意味著投資者的信心下降。三年疫情,掏空了很多人的積蓄,很多風投公司也沒餘糧。2023年放開疫情限制,期待的經濟強勁復甦沒有出現。在緊縮風險下,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,寧願存錢也不願意投資,任央媽喊破喉嚨也沒用。
其次,輿論原因也影響到投資者信心。獨角獸都是民企,這幾年有一種國企最好、民企不好的思潮,網上批企業人的聲音沉渣泛起,企業人幾成過街老鼠。最終形成的結果是,大家都願意去做一些短平快安全的專案、甚至躺平,對於有風險且需長期堅守的領域不敢投入。
第三,融資管道變窄。中美關係較淡造成中國企業赴美上市通道收緊。2022年,中國公司赴美上市共融資5.82億美元,較2021年全年融資額約下降高達96%。美國資本市場是全球最大的IPO以及再融資市場,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資金池,也擁有全世界各類成熟的投資者。正是因為優質中國企業能赴美上市,它們才有機會獲得巨大的成長空間。而無論是內地股市,還是港股,目前都難以代替美市的融資能力,這幾年新股發行不正常,對於風投公司來說投資變現就成為難題,這也造成風投公司沒法再繼續投資獨角獸企業的原因。
解決風投公司敢投的問題,也就解決了獨角獸數量下降的問題,也支持了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問題。
如果站在經濟發展現實上和壯大獨角獸上考慮,少折騰少說硬話可能不失為一個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