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“不夜城”回來了
劉妍伶
本期雜誌聚焦香港娛樂產業話題,探討從“東方好萊塢”到港星紛紛北上“撈金”,黃金時代轉瞬即逝,港片港樂出路何在?不禁令記者在內的一眾同事回憶起,香港上世紀那段輝煌的歲月。
有人知道從前的香港市民最熱衷什麼娛樂嗎?
香港開埠以前,居住在本地村落的居民便已經發明不同的娛樂活動,部分源自當地,部分則源自廣東,尤其是“聽粵劇”是當時居民主要的娛樂項目之一;1842年,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後,英國人將他們的娛樂引入香港,包括賽馬、足球等運動,部分後來在香港普及。隨着城市的不斷發展,帶動城市娛樂也漸興起。每年逢節慶廟會,街頭還有舞獅舞龍和巡遊,酬神娛人;江湖賣藝者、街頭表演者紛紛出現,形成所謂“大笪地”文化,也就是今日所稱之“夜市”。
1920年代,電影院、電台廣播、飲食場所和遊樂場相繼落成,“遊船河”、“打書釘”、“睇大戲”等應運而生,50-60年代,香港電影業高速發展直到80年代末期進入全盛時期,香港娛樂業百花齊放。
提到早期香港娛樂項目,當然少不了賽馬和跳舞,“馬照跑,舞照跳”這句話大家都不陌生,這正證明了港人對賽馬和跳舞的熱愛,當年舞廳開到成行成市,甚至在80年代達到高峰。夜幕降臨,香港的夜晚如同白晝般熱鬧。
那時候的香港,越夜越精彩,堪稱“不夜城”。
現在的上環港澳碼頭旁的巴士總站,是昔日上環“大笪地”的所在地,被稱為上環新填地。這塊空地白天用作露天停車場,晚上變身小販擺賣的地方,不單有售賣像是避風塘炒蟹、豉椒炒蜆、海鮮粥等熟食,還有糖蔥餅、麥芽糖等小販攤檔,街上還有賣藝表演、風水面相檔、街頭講古,也有一些小販販賣日用品、服飾等,好不熱鬧。這裏也是香港平民日常最喜歡逛的娛樂場所,稱為“平民夜店”。
上世紀70年代,“大笪地”隨着城市發展開始式微,後改建成如今的巴士總站。早在2002年,香港政府曾提出重開“大笪地”振興本地消費,結果被批評欠缺規劃、缺乏特色,2004年爛尾收場。
2023年,香港政府提出重振經濟,其中文娛類消費更是主推項目,目前來看,效果顯著。
今年在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及西九文化區舉辦的多場音樂節、演唱會,場場爆滿,深受年輕人喜歡;9月的周末政府在尖沙咀星光大道推出“星光夜市Night Market By The Sea”夜市吸引大量市民;杭州亞運期間,市民紛紛出門聚集在商場觀看賽事;十一國慶期間,全港64間電影院推出“半價睇好戲”的優惠活動;為了讓市民更好享受夜生活,港鐵直接宣布中秋當晚列車通宵運行…
雖然,“大笪地”已然消失,但喜愛玩樂的記憶仍留存在港人心中,刻在港人的DNA裏,可以說,隨着疫情受控、經濟復甦、旅客回流,香港“不夜城”正全面回歸!